
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不但无人听还会被人嫌弃,只有说自己的话才有吸引力,因为你说的话别人不会说,那就是个人风格+,艺术史上留有位置的人,都是说了自己的话,没有任何人是靠模仿他人成功的。
比如每个人说话的声音、语速都各不相同,很难改变。绘画也是一种语言,绘画的时候也要带有这个特点。一开始就不能丢掉自己的本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的。这样无论你怎么画用什么材料去画都带有你自己的味儿。如果不是这样;画到最后大多数人都找不到自己了。还谈什么个人风格?
这也就是很多人花了几十年甚至一生都无法形成个性化的风格。只好靠模仿去画就永远得不到关注。
在国际艺术审美+中,不一样才是最高标准。当然个性风格不是“刻意强求”的,个性风格往往是创作者成熟的自然结果;但前提是一开始你就得把追求个性风格作为一个目标,让它随创作自然生长,不可以把他抛在一边不管。
尤其对初学者而言,风格比基础重要。基础学的再扎实,千篇一律的作品自己看着都乏味;就好比一个人天天学别人说过的话,无趣。个人风格的本质是“个人审美、是个人对事物的看法独到之处,技术习惯、生命体验的综合外化,需要灵动的个人遗传基因为基础,脱离了这一点,仅仅依靠造型、色彩、构图作为支撑。就会出现审同大众化的俗套,容易陷入“麦面化形式”缺少对情感表达的理解,最终作品空洞无物。
展开剩余61%一旦建立了个性化风格+,也可能学到的那些所谓的基本功都用不上了。因为套路的技术肯定会阻碍艺术的语言扩展。风格的本质是“自然生长”,而非“刻意设计”。我们常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自己的那个艺术风格是野生的。后天的技术一定是为先天服务的。天赋是不可以服从后天技术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搞反了。艺术应该先摆脱视错觉,方可看见自己的风格长什么样。
成熟的个性化风格往往是从意外中“发现”的,不是后来慢慢“画出来”的。每个人的不同本来就自带的,当创作者长期坚持表达自己不同的观念、情感时,风格会突然从某一笔错误中“浮现”。
只要你从绘画的第1笔开始,就留住自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AI绘画后带来的越来越同质化的现象,就更加让人类渴望带有温度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作品。以后这类“野味”作品是非常珍贵的。至于你说的“固定”到未必,因为艺术家都是阶段性的风格改变,那是一种对自我的突破。对自己
复制自己的一种厌倦,但是无论怎么改,在他一生的作品中都会贯穿着一个中心的情感连接线。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一脉相承的品味。这就是没有丢掉“自己”的主要原因。
其实风格就是个人表达真诚的不同形式,无风格就不可能有真诚,没有真诚怎么会有感动?没有感动的就没有艺术含量了,那还画它干嘛?所以我觉得个人真诚表达得准确了风格自然形成。比如梵高+的“漩涡笔触”,是他对星空、麦田的强烈情感真诚,莫蛮+也是他追求“瞬间光影”的结果,这些对于当时传统“基本功”来说都是错误的。
如果你觉得风格限制了自己的发挥那一定不是你的风格。风格一定是让你的情感获到舒展的,它可能是“不完美作品”,但比刻意模仿的“精致之作”更有艺术感染力。这一点在儿童绘画中的直白表达,可看见风格各异的艺术灵感萌芽。
简言之,风格是“果”由起点的“因”而得。
发布于:湖南省买股票可以杠杆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