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展现出强劲的“引力”。
香港投资推广署7月7日公布,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香港成功吸引超过1300家海外及内地企业来港设立或扩展业务。这些企业在首年运营中为香港带来逾1600亿港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并创造超19000个新职位。
广东省商务厅近日披露,今年1-5月,广东省新设外资企业1.2万家,同比增长23.4%;实际使用外资508.4亿元,同比增长6.1%,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深圳市福田区前五个月新设外资企业1039家,同比增长28.91%,占全市新设外资企业的23.57%。
这一系列逆势增长的数据背后,是跨国公司用实际行动对大湾区投下的信任票。
外资为何纷纷落子大湾区?
全球美妆巨头欧莱雅的战略选择,是外资深度融入大湾区的生动缩影。 自2014年将电商运营中心落户广州,欧莱雅已将大湾区视为其全球布局的战略重点。如今,该中心运营着旗下所有32个品牌的全渠道电商业务,并承接北亚内容电商。2024年,其BIG BANG美妆科技创造营更主动拥抱大湾区创新生态。
今年三月底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来广州考察后明确表示将扩大在穗业务,盛赞广州“产业生态优越、充满创新活力”。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博万尚则强调“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欧莱雅持续加码的“美丽跃升计划”,正是对大湾区投下的长期信任票。
欧莱雅的选择并非个例。 今年以来,外商资本在大湾区布局动作频频,一系列重大投资项目落地生根。
1月6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及研发中心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一期年内启用。这项投资高达100亿美元的项目,是美国企业在华独资建设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也是国家首批七大重大外资项目之一。
1月15日,惠州举行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和碳一项目全面建设仪式,项目将建设16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共16套化工装置,聚碳项目投产后年产32万吨高性能特种化学品,总投资573亿元。
3月26日,总投资35亿元的广汽本田开发区能源工厂落成。该工厂实现焊接100%自动化、全车自动涂胶等深度数字化与智能化整合,年产能达12万辆。
4月2日,三菱重工东方燃气轮机热部件售后服务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在广州开工,建成后将成中国最大燃机服务基地及三菱重工海外最大燃机核心部件制造基地。
4月28日,圣戈班中国广东开平生产基地项目在江门动工,总投资4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圣戈班亚洲单线产量最大的纸面石膏板产线,年产能6400万平方米。
6月10日,东丽树脂科技(佛山)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在佛山竣工,总投资4亿元,致力于建设先进智能工厂和高性能树脂开发技术中心,产品服务于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家电等领域的高性能材料需求。
与此同时,更多国际资本通过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涌入大湾区及内地其他市场。 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集资额达1071亿港元,同比飙升七倍,跃居全球首位,为近十年同期第二高,并已超越2024年全年总额。
香港引资表现远超预期。对比2022年《施政报告》设定的目标(2023-2025年吸引1,130家企业落户,带动770亿港元投资,创造15,250个岗位),最新数据显示引资额超额完成110%,企业数量与就业岗位数量也分别超出预期15%和25%。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两年半落户香港的企业中,外国企业达671家(占比52%),以美国(113家)、英国(89家)、新加坡(69家)、加拿大(38家)企业为主。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殷宁宇指出,大湾区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产业配套完整、基础设施便利、科技创新活跃、人力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的综合优势。更重要的是,其紧密连接国内超大市场与海外多层次市场,生产网络深度融入全球体系。“在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多的背景下,外商投资项目在此落地更快、供应链更安全、布局更贴近市场,”殷宁宇强调,“这显著增强了外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外资投向也揭示了大湾区吸引力的深刻转型。过去依赖地缘与成本优势的大湾区内地九市,在成本优势相对弱化之际,成功培育出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新优势。外资布局正从加工制造等环节,向产品开发、生产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攀升,并持续拓展至生物医药、新型储能、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赛道。香港经历产业重塑后,新落户企业则集中在“金融服务及金融科技”与“创新和科技”两大领域,凸显其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科创枢纽的双重定位。
落子大湾区,共享中国增长新红利
不仅欧莱雅,宝洁、西门子等跨国巨头同样在加大投资力度并深化本地化研发布局。
宝洁在广州设立了“亚太生产计划服务中心”、“中国数字创新中心”“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国际贸易供应链控制中心”等多个项目。西门子不仅投资大湾区能源项目,今年更在深圳投资10亿元建设全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其运动控制业务研发创新中心也于近期在深圳投入运营。
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双轮驱动”重塑外资生态:既吸引如抖音、希音等新锐巨头落子布局,也推动宝洁、西门子、欧莱雅等扎根近四十年的跨国企业持续扩容升级。老牌外企在此完成从“制造车间”到“亚太总部”的价值跃迁,新进巨头则借力产业生态实现爆发式增长。这种新老企业的共生共荣,印证了大湾区正从“政策洼地”向“系统竞争力高地”深刻转型。
新老跨国企业扎根大湾区,得益于政策的精准适配与人才的枢纽效应。例如,广州推出“外资高质量发展20条”,建立跨国企业直通车机制;深圳前海试点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化,降低合规成本;香港2024年协助539家跨国企业扩容,创造超6800个岗位。深圳对新增外资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最高奖励5000万元。人才方面,在全国多城人口负增长背景下,大湾区人口持续正增长。截至2024年末,常住人口约8688.4万人,较2022年增加44万人,其中深圳、广州2024年增量分别为19.94万和15.1万。
“当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落户琶洲,当诺奖得主在深圳组建实验室,当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东莞车间生产流程,这不仅是资本的胜利,更是制度优势、市场活力与创新基因的交响。”殷宁宇表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大湾区正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魄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范式,为全球资本提供最具确定性的增长方程式。”
选择大湾区,就是选择与中国经济的未来同行。
买股票可以杠杆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