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美以之间的冲突没有结束,目前的停火只是冲突的一个阶段,双方未来可能会爆发另一场战争。"这段来自哈梅内伊高级军事顾问、前伊朗革命卫队司令萨法维的话,如同一颗政治炸弹,揭示了德黑兰决策层当前的极度悲观心态。伊朗高层到底看到了什么,让他们判断另一场更惨烈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美国的最后通牒像把利剑悬在伊朗头顶——8月底前达成新的伊核协议,否则欧洲三国将重启制裁。这意味着伊朗只剩不到40天的缓冲时间。
而在6月的以伊冲突中,以色列对伊朗军事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打击,摧毁了65%的防空系统和30%的导弹发射设施。更致命的是,双方没有签署任何有约束力的停火协议,这让以色列可以随时重启军事行动而不会面临法律障碍。
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中将近日公开放话:"如有必要,以色列将再次采取精准、有力和致命的行动。"这绝非虚张声势。自去年10月以来,以色列已对伊朗在叙利亚的20多处军事设施发动了精准打击,造成至少85名伊朗军事顾问丧生。
内部分裂:一个国家,两种声音
面对外部威胁,伊朗内部却出现了严重分歧,形成了"鹰派悲观论"和"鸽派乐观论"两大阵营。
保守派以哈梅内伊和革命卫队为核心,控制着军权和最终决策权,他们认为战争不可避免,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最坏情况"的军事预案。萨法维明确呼吁加强"进攻战略",这是典型的备战思维。
而以总统佩泽希齐扬为首的改革派则持相对乐观态度。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奇公开表示:"我不认为另一场战争即将爆发。"这种判断与军方形成鲜明对比。
这就像一个人左手要打架、右手要和解,结果可能两头都做不好。战略学者沃尔什(Walsh)的"分裂决策模型"指出,当国家内部对威胁评估存在根本分歧时,其应对能力会下降40%以上,反应时间延长3倍。
外交困局与上合峰会机遇
内部分歧导致伊朗陷入外交困境。哈梅内伊几乎不出国,外交事务主要由改革派政府负责,这就可能导致伊朗"心口不一",使外交效果大打折扣。
最明显的例子是,新任最高安全委员会秘书拉里贾尼刚刚访问了伊拉克和黎巴嫩,试图确保这两国不会对境内亲伊朗武装采取行动。但同时,伊朗外交部却在向欧洲发出缓和信号,这种双轨外交让各方都难以辨别伊朗的真实意图。
不过,8月底的上合组织峰会或许是伊朗的转机。佩泽希齐扬将亲自访华,这是伊朗争取中俄支持的关键时刻。数据显示,中伊贸易额在2023年达到150亿美元,增长了17%;伊俄在叙利亚有共同利益,俄罗斯向伊朗提供的苏-35战机也已开始交付。
悲观判断背后的战略博弈
伊朗高层的悲观判断其实是基于冷酷现实的战略计算。
特朗普对伊朗采取"极限施压"策略,目的是迫使伊朗在铀浓缩问题上让步。自2022年以来,伊朗已将铀浓缩丰度提高到60%,距离武器级的90%仅一步之遥。美国国防情报局估计,如果伊朗决定突破,只需12天就能获得足够武器级铀。
而内塔尼亚胡则面临国内93%的民众对其战时领导力不满的压力,他迫切需要在伊朗问题上取得"胜利"来挽回民心。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正是他的政治救命稻草。
对伊朗而言,这是一场生存博弈。若在核问题上让步,将失去与美国抗衡的最后筹码;若强硬到底,则面临军事打击风险。这种两难选择,难怪让德黑兰的决策者们夜不能寐。
你觉得伊朗会在最后通牒期限前妥协,还是会冒险面对可能的军事冲突?伊朗内部的保守派和改革派,谁的判断更接近现实?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买股票可以杠杆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